禮記說「殷人尚聲」,祭典中的音律擊磬樂舞也是通天的另一種方法(商代青銅樂器:編鐘,Image via Shutterstock.com)
聞的甲骨文是一個人頭上有一隻大耳朵,就是聽聞的意思,但筆畫有時還會多畫一隻手,這個字形解讀就有一點傷腦筋。有些人認為是手掌貼耳招風,增加耳廓集音面積,所以是專心聆聽之意。但這個解讀卻跟字形畫的手掌方向有衝突。
字例中的手掌掌心朝內,而且跟耳朵分隔在兩邊,手在臉前,耳在臉後,手跟耳朵顯然在表達不同的事。尤其看第一例,手掌邊還多畫了兩點,依照甲骨刻辭風格,多一點、多一劃都是有意義的;那手掌邊這兩點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呢?
甲骨卜辭中使用聞字的句例如:「匕(妣)己聞」「匕(妣)己弗聞」,都是詢問先妣,是否知道子孫祭祀想傳達的消息。如果我們把聞字放在上古祭祀的情境考察,鬼神在上,凡間人類如何把願望傳遞給眾神呢?
傳統上的燔祭、燎祭、禘祭,或焚燒祭物,或加熱青銅酒器使馨香上升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;此外禮記說「殷人尚聲」,祭典中的音律擊磬樂舞也是通天的另一種方法。
這樣一個詢問先祖是否收到消息的「聞」字,結合字形看,就意味著氣味和聲音這兩種方法應該都包含在內了;筆畫中的手代表用手招風增加氣味濃度(氣味濃度由多畫的兩點表示),而一隻巨大的耳朵則代表聲音的接收。一個字同時表達古人在祭典儀式中傳訊能夠被上天知悉的兩種方法。
尚書裡許多「聞」的用法,都可以見證聞的雙功能的使用痕跡:
「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,誕惟民怨,庶群自酒,腥聞在上。」(酒誥)
這是德馨香祀「氣味上傳」,而被天知悉。
「惟厥罪無在大,亦無在多,矧曰其尚顯聞于天。」(康誥)
這是罪行的「訊息將會放大上傳」,而被天知悉。
「上帝監民,罔有馨香德,刑發聞惟腥。」(呂刑)
這是刑罰發散,只有腥氣上傳,而被天知悉。
有德會產生好氣味(馨香),無德會產生壞氣味(腥),罪行則會產生訊息放大的效果(顯聞)。最早的甲骨卜辭句例無法判斷是聲音上傳還是氣味上傳,但時代緊接商朝的尚書句例,則明白顯示聲音和氣味都會上傳。
「聞」字字形變化(取自:中研院小學堂/https://xiaoxue.iis.sinica.edu.tw/yanbian)
另有學者主張,聞的字義有意義轉換的過程,從耳聽轉到鼻嗅,但證諸甲骨字形(以手招風)、尚書句例,以及後世使用聞嗅的用法,都可得知聞兼有耳聽和鼻嗅的功能,不是轉化,而是一開始就同時具備。句例很多,先從說文解字做定位:
「聞:知聞也。」(說文解字)
「馨:香之遠聞者。」(說文解字)
「聾:無聞也。」(說文解字)
從這三例就可知道,在許慎的認知裡,聞的主意義是知悉,但香可以聞,聲也可以聞,聞透過雙途徑而被知悉。字義是自古同存,並未經過轉變。再列舉先秦至漢,早期文獻中聞字具有鼻嗅語意的用法如下(聞的聽聞義句例太多,就不舉例了):
「共王駕而自往,入其幄中,聞酒臭而還。」(韓非子)
「惡聞君王之臭。」(戰國策)
「病至則先聞腥臊臭。」(黃帝內經)
「恭王駕往入幄,聞酒臭……」(說苑)
「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。」(孔子家語)
「殺聖賢而剖其心,生燔人聞其臭,剔孕婦見其化。」(春秋繁露)
「香餌非不美也,龜龍聞而深藏,鸞鳳見而高逝。」(鹽鐵論)
「口以別味,鼻以聞芳。」(新語)
「開傅太后棺,臭聞數里。」(漢書)
「不聞香臭酸辛。」(金匱要略)
「發棺時,臭憧于天,洛陽丞臨棺,聞臭而死。」(論衡)
「鼻聞臭,口食腐,心損口惡,霍亂嘔吐。」(論衡)
「奮余榮而莫見兮,播余香而莫聞。」(後漢書)
聞字自古至今就是「透過鼻子和耳朵知道」的意思,即使在秦隸之後,聞的字形只剩下耳朵,但大家的用法依然包括鼻子嗅。
在現代口語場合,我們幾乎只用「聞到氣味」這樣的語意,這會讓我們忘記,在辭典裡幾乎所有書面語的用詞,其實都還保留著「聽聞」的語意,如:緋聞、新聞、耳聞、見聞、股市聞人、名聞遐邇、百聞不如一見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。
是的,我們每天都還是用著「聞」的雙功能,而這個雙功能從造字時代至今皆未改變。